迪杰世界 迪杰首页 共和大典 组织结构 查看内容

共和大典之调研综述报告摘述之一

2019-9-5 10:50| 发布者: 迪杰管理| 查看: 2542| 评论: 0

摘要: 迪杰网讯 首先,何谓“典”?《史记》中有“典常”一词:“定宗庙百官之仪,以为典常,垂之于后云。”讲的是礼仪的规范化,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因素。由此可见,“典”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,而今日鼓动“盛世修典” ...

首先,何谓“典”?《史记》中有“典常”一词:“定宗庙百官之仪,以为典常,垂之于后云。”讲的是礼仪的规范化,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因素。由此可见,“典”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,而今日鼓动“盛世修典”的人,大多说的是关于“典籍”的构建,像文化经典、百科全书以及各类辞书等等。


其次,为何修典?还用问么,当然是“出于盛世,为了盛世”云云。其实也不尽然。回溯历史,大的、好的典籍,有出于所谓“盛世”的,像《永乐大典》、《四库全书》等;也有出于“艰难时世”的。比如,18世纪法国狄德罗的《百科全书》,他为编此书,弄得自己身无分文,后来还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资助他维持生计。但是,恩格斯赞誉狄德罗的《百科全书》,“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”。再如,王云五先生,他没有上过大学,只是通过阅读《大英百科全书》自学成材,后来胡适说他是“有脚的百科全书”。上世纪30年代,王先生曾立志编辑中国的《百科全书》,壮志未酬,转而出版“万有文库”,被誉为“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、最具野心的出版计划”,“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,而非子弹”(《纽约时报》)。显然,他们都没有“欣逢盛世”,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成为未来“文化盛世”的前奏。


其三,国内修典的状况如何?先看数据。据一位国内出版机构官员的报告称到目前为止,我国的辞书出版,在4000种左右。这是什么概念呢?根据吕叔湘先生1981年的一篇文章,他说,当时我国的辞书出版不足2000种,而法国出版的辞书竟达到20000种,他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,他们的人口不到我们的二十分之一。


再看品质。我们的先人对于“典常”是很尊崇的。比如,以字书、韵书、语词类的书为例,陈原先生指出,我国自古以来敢称“典”的几乎没有,像《尔雅》、《说文》、《字林》、《玉篇》、《字汇》、《正字通》等均不称“典”;甚至后来的《辞源》、《辞通》、《辞海》等也不称“典”。说起来,敢于称“典”的先行者是康熙大帝,正是他的《康熙字典》,首先“大言不惭地自称为典范”。说康熙“大言”有些玩笑,其实《康熙字典》还是下了功夫的;放眼今日,真正“不惭”的人太多了,有《传世藏书》,有《语言大典》,有各种各样的所谓“政绩工程”,等等。它们的品质差到什么程度呢?例如,一部《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》,其中注道:“二流子:穿牛仔服而没有牛仔经历的人。”,“反革命:反对前次革命的革命。”,“色狼:有进取性格的,直接而且热烈地追求女性的人。”等等。


其四,目前修典最缺乏什么?总结起来,有两点。一是名家。那些年推出《新华字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、《辞海》、《辞源》、《汉语大词典》、《汉语大字典》等,有多少响亮的名字,站在它们的背后啊:黎锦熙、陈建功、吕叔湘、叶圣陶、张中行、陈原等等;二是字迷。英国《牛津大词典》举世闻名,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?就是找到一位真正的字迷做主编,再找到一些热爱辞书事业的字迷共同合作。字迷是很难找寻的,《牛津大词典》的每一任主编都是字迷,有了他们,才有牛津的辉煌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美国人“盛世”了,有钱了,想要“修典”,竟然把牛津大词典的第三任主编“挖”到美国芝加哥大学,编了许多好词典,像《美国英语词典》、《早期苏格兰英语词典》以及《中世纪英语词典》等。这正是字迷的的需求所在。
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收藏 邀请
关于我们
关于我们
服务宗旨
组织机构
帮助中心
资助中心
积极参与
加盟合作
服务支持
资源下载
售后服务
定制流程
关注我们
官方微博
官方空间
官方微信
返回顶部